大學生與老年人親切交談。
  中國江蘇網7月15日訊(通訊員 張濤 記者 袁濤)近日,南京郵電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心語心愿愛心服務隊”奔赴鎮江,探望失獨老人,開展了一場暑期社會實踐。
  “我們都是您的兒孫”
  南京郵電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心語心愿愛心服務隊”作為目前入選團中央舉辦的全國100強“圓夢中國”公益行動的專項實踐團隊,重點關註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失獨老人。
  “失獨老人是我們國家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群體一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心靈創傷,另一方面對他們又有許多政策和法規層面亟需完善。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政府和社會對他們應該要更加關愛。尤其是要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況,喚起全社會對他們的關註,這也是我們選擇做這個主題的目的。”南京郵電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劉頌教授作為團隊其中之一的指導老師首先對記者道出了這次活動的主旨。
  根據計劃,實踐團隊首先來到了揚中市新壩鎮立新村,走訪了村中的幾戶失獨老人。
  推開李大爺的家門,在村工作人員說明來意後老人熱情的將同學們領進屋。剛剛坐定,老人的淚水就涌上了眼眶:“我今年81了,老伴76,我的小兒子就是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走’的。如果他還活著,今年應該52歲了,整整過去27年啦。”村工作人員介紹老人其實有兩個兒子,小兒子27年前參軍作為工程兵在施工中炸葯爆炸犧牲,所以老人一家是軍烈屬。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同學們瞭解到目前老人和老伴的生活補貼已經從當初的每月50元漲到了3000元,醫療報銷的比例可以達到80%-90%,整體的生活質量是不錯的。
  “李大爺的情況雖然特殊,但其實更說明瞭關註失獨老人心理狀況的重要性。儘管算不上真正的失獨老人,儘管還有一個兒子在身邊,物質生活也基本滿足,但我們可以發現27年的時光卻難以撫平老人的心靈傷痛。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失獨老人那種心靈創傷是可想而知的。”實踐團隊隊長、行政管理專業大二學生許藝桐有感而發。
  訪談結束,老人堅持將大家送到屋外。望著眼前朝氣蓬勃的面孔,老人再次潸然淚下。同學們圍在老人的身邊,與老人依依話別,“爺爺,您別傷心,我們都是您的兒孫!我們會再來看您。”
  “我也是一位失獨母親”
  結束了立新村的走訪,實踐團隊又來到了鎮江市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區。一走進社區辦公樓,同學們便被這裡濃厚的志願文化所吸引:牆上貼著志願服務的項目,每個桌上擺放著黨員服務的標牌,愛心小飯桌、愛心車隊、助殘惠民服務等等,項目種類繁多。當然,最引人註目的就是在辦公區中心位置的一方天地:20多位大爺大媽聚在一起,或打牌、或聊天、或喝茶,不時有爽朗的笑聲傳出,與一般社區內的鄰裡中心沒有什麼兩樣。
  “這是我們以失獨家庭為對象建立的‘兼愛沙龍’,建立一年多來已經輻射了整個潤州區,甚至一些更遠地方的失獨家庭知道後也參加進來。”社區黨總支書記阮慶紅向同學們做了介紹。
  在徵得現場家庭同意後,同學們首先分成8組進行訪談。訪談中,一位五十多歲模樣的中年女性引起了記者的註意。她儼然是整個沙龍的組織者,現場失獨家庭非常配合她的調度,正是在她的組織下訪談有序而高質量的進行著。
  “我是‘兼愛沙龍’第一位志願者,也算是整個沙龍的組織者。”面對疑問,今年59歲的鐘瑩解釋稱。“失去子女的傷痛是巨大,而在與外界的接觸中,子女的話題總會被不經意的提起。為了迴避傷痛,失獨家庭刻意的疏離人群,不與外界接觸,甚至不願踏出家門。我們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讓這些家庭有一個心靈釋放平臺,在這裡他們可以談論自己的子女,談論自己的現狀,抱團取暖。”當問到為什麼會想到關註失獨群體時,這位在學生們看來堅強、從容、充滿熱情的女性眼圈一紅,“因為我也是一位失獨母親。我能理解失獨家庭的心靈傷痛,他們失去了子女就失去了希望,面臨著養老、看病的難題,甚至擔心死後去火葬場都沒人簽字。這個群體需要解決很多物質和政策層面的問題,但更需要心靈的慰藉。”
  結束了鎮江之行,實踐團隊回到南京。根據計劃,將先後走訪棲霞區四棵柳社區、鼓樓區福建路“銀杏樹”老年服務中心。這兩個地方的主體並不是失獨老人,而是普通的老年人。
  為什麼要走訪這兩個與實踐主題關係不大的地方呢?“這兩個地方其實代表了不同的養老模式,”團隊另一位指導老師、南京郵電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分團委書記季小喬老師告訴記者,“四棵柳社區反映了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相結合的模式,‘銀杏樹’老年服務中心則是利用社會資本建立民辦非企業單位進行養老服務,這幾種模式對於探索失獨老人養老途徑具有很好的借鑒和研究價值。  (原標題:南郵大學子對話失獨老人:用青春的熱度溫暖孤獨的心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x78uxbjs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